昨天收到相互宝最新一期公示的弹窗,被吓了一跳:

待帮助成员增至1718人,人均分摊3.01元


虽然这2个数据几个月前就开始飙升,但突然看到这么高的数据,还是一愣。

要知道,今年5月第一次公示时待帮助成员只有10人,人均分摊金额0.05元。

也就是说半年时间,待帮助人数涨了170倍,人均分摊金额涨了60倍。

并且未来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1

要不要退出?

今年不用考虑这个事。

因为支付宝承诺过2019年人均分摊最高188元,超过188的由支付宝来承担。

但明年呢?

如果明年它不再做类似承诺,那么真的要考虑一下了。

之前做过测算,

如果相互宝每年分摊金额≥188元,那么它并不比短期重疾险划算。

30岁男性,

参加相互宝,每年188元+;

买一年的短期重疾险,每年240元。

20岁男性,

参加相互宝,每年188元+;

买一年的短期重疾险,每年只要165元。

越年轻,参加相互宝越不划算。

并且,因为相互宝只是一个互助计划,不是真正的保险,所以在很多保障方面也要差一点。

「甲状腺癌」举个例子,

从相互宝理赔报告上可以看到,甲状腺癌是理赔率最高的病种。


因为它的理赔率实在太高,所以相互宝将「乳头状甲状腺癌」归为轻症,只赔5万。

划归轻症全由相互宝说了算,说划就划。

因为只是互助计划,所以相互宝可以随时修改计划内容。

而商业保险这边,虽然一直吵着要把甲状腺癌划为轻症,但迟迟没有动作。

并且就算真的降为轻症,也只能开发新产品,对已经在售的产品没影响。

总之,费用差不多的情况下,买商业保险肯定好于参加相互宝。


2

比起快速增长的分摊费用,更应该焦虑的是分摊费用背后的「患病率」

相互宝已经运行了近一年,现在的出险率,或许才更接近正常水平。

并且从覆盖人群上来看,相互宝比商业保险覆盖的人群更广。

买了商业保险的朋友加入了相互宝;

没买商业保险的朋友也加入了相互保。

没买保险的朋友,患病情况自然也不会体现在保险公司的理赔报告上。

而相互宝把他们覆盖了进来,自然也就把他们的患病情况揭示了出来:

他们不是不会得病,只是没有保障。


有人说相互宝最大的贡献是普及了保险意识。

我觉得这话没错。

但还是要明确一点:它很像保险,但不是保险。

可以从相互宝入门,但最后还是要回到商业保险中去

这让我想到了它的兄弟产品「余额宝」。

很多人的理财入门课就是余额宝,但现在还拿余额宝理财就有点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