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019年10月10日 09:33
959
经济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派,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前者强调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政府干预弊大于利;后者认为市场会有时候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在古典经济学里,有这么一个比喻,经济像小孩的摇篮,当外力停止时就会回到原点。而凯恩斯眼中,经济像大海里的一条船,即使风停了,没有外力的干预就不能回到原点。
这两种观点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看到的也不同,但由于不同时期现状的不同,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学派实际上各领风骚几十年。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大萧条之前,那是古典经济学主导的年代,强调小政府和自由市场。在古典经济学思想主导下,出现了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大萧条的到来,让当时的人反思,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的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的滞胀情形,人们又反思政府干预的利弊。
接着,经济学思潮的钟摆又回到了古典主义,增加了些新东西,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驱动了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改革、金融自由化,英国撒切尔夫人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美国总统里根推动供给改革,通过减税鼓励私人部门增加供给的积极性,他当时有一句话尤为经典“英文里有九个字最让人害怕,这九个字是‘我来自政府我来帮你 ’(I'm from the Goverment and I'm here to help)”。那时在较长时间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和低通胀的情况。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市场内在不稳定的反思。
人们的思潮又一次偏向凯恩斯主义,人们似乎意识到周期的不可避免,没有一味加强政府的干预,而是试图拉长经济波动周期。
真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们的选择常常基于当时的主要矛盾而作出的。 每个硬币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我们面对抉择时,不是选择别人眼中正确的,也不是选择所谓绝对正确的,而是选择合乎自身状况的,如果自己的能力、资源有限,重点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果自己的能力、资源较足,可以作出一个兼顾当前与未来较长时间的方案。
这个世界有没有一劳永逸、万世不愁的办法呢?应该是没有的,因为人在成长、人在变老,新的人在出生、老的人在逝去,这个世界既相似又不同,没有放之四海皆真理,置之万世皆标准的办法。
对于保险的选择也是类似的。以重疾险这个切口去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重疾险都是带寿险责任的。几年前,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崛起,加上自媒体的把持,你看看网络的文章,仿佛只有买消费型的重疾险(不带身故责任的)才是真理,买了相对贵的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好像就不够明智一样。
硝烟淡去,经过剧烈的摇摆之后,更多人能够更加理性看待消费型重疾险与储蓄型重疾险,努力在平衡两者的关系或做组合。犹如现在经济学思潮在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之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样。
如果具体到个人,还可以更加清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自身经济压力特别大,又急需高额的重疾保额,消费型的重疾险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自身条件还可以,一份带终身寿险的重疾险其实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重疾的赔付是有条件的,病很重但没达到赔付条件却身故了也是有的,此时作为当事人的家人会如何面对这份不能赔付的保险?如何度过最艰难的阶段?
理清自己的问题与需求,这是购买保险的第一步,然后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未来根据自己家庭的人员变化、经济状况变化而对保障方案进行调整,这是最寻常不过的步骤。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一劳永逸、面面俱到的解决方案。认识工具,用好工具,自己没有精力就让专业的人来帮自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