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爆发和严峻的形势,让大家焦虑不安,很多消费者“病急乱投保”,却对购买的保险产品情况知之甚少。
投保误区
疫情期间,消费者对于是否需要购买或购买哪种有关新冠肺炎的保险,应多方面了解后,再做决定。
误区1
购买疫情相关保险
疫情期间,有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利用消费者的恐慌情绪,过度渲染与疫情有关的保险产品,诱导消费者不顾自身需求重复购买类似保险产品,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消费者应先进行多方了解相关险种的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后,再决定是否投保。
误区2
确诊“新冠”全额赔付
保险产品的赔付与其保险责任相挂钩,不同的保险产品赔付条件、赔付金额都不尽相同。
对于有些保险销售人员提出的“一确诊即可全额赔付”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疫情期间,如果消费者需要购买相关保险,应先向保险公司咨询,保险保障范围是否扩展包含新冠肺炎病毒,如果已扩展保险责任,应在保险合同或特别约定中列明。
误区3
“退旧保新”
不少“代理退保”的“黑产团伙”利用疫情渲染气氛,对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产品进行诋毁,告知投保人继续持有原保险产品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投保人退保甚至“退旧保新”。但是一旦投保人退保,不仅需要支付“代理退保”机构的“服务费”、承担退保损失,还会面临丧失保险保障、再次投保困难等困境。所以,“退保”无法止损,办理退保要谨慎。
误区4
“捐赠保险”不可信?
保险公司在此次疫情中推出的捐赠保险是响应中国银保监会落实保险机构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消费者可以正常申请,捐赠保险合同合法有效。出险后被保险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但是该保险在保障时间、保障额度等方面有一定限制,投保时应留意。所以,“疫情期间捐赠保险”是可信可申请的。
风险提示
在疫情期间,我们再次提示消费者们投保须谨慎:
1
与“疫情”相关宣传不轻信。
疫情期间,消费者一定要擦亮双眼,密切关注监管部门发布的通知和风险提示,对于假借疫情的各项夸大宣传、不实宣传等不要轻信,投保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了解保险责任、免责范围、退保损失等重点内容,做到明明白白投保。
2
根据自身需求投保
疫情期间,多家保险公司响应监管部门的号召,将部分险种如重疾险、医疗险等扩展至包含新冠肺炎导致的身故、伤残和重疾。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投保。
3
理性维权
投保人对疫情期间的承保、理赔、退保或其他服务等产生疑问的,先联系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如产生纠纷的,直接联系保险机构客服部门进行投诉;如发现保险机构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由保险消费者本人或其授权委托人向监管部门提出举报并提供相应证据。
4
线上投保要如实告知
线上投保在疫情期间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方便快捷。互联网的信息是比较透明的,消费者线上在投保时一定要按照提示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勾选,不要认为这是线上投保就可以草草填写,这涉及到了后续的理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