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似乎人只要需要钱,就都无所谓这些了。小编的一个高中同学就是这样。这个同学原本是很正常的社畜画风,只是突然有一天在朋友圈开始晒名牌,晒钱包,仿佛突然发家了一样,调侃了他两句,才知道他开始使用分期了。
因为之前跟他聊过很久,所以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比如他工资税后在9K左右,不算差也不算好。其实按理来说这些东西也消费的起,但是平时他的风格是只用实用的不用形式主义的,比如鞋子他常穿的是几百的鞋子,不会特地追求品牌型号潮流等等。
所以猛然间换了风格,我还很好奇的问了一下他是不是发财了。结果他告诉我:别看这鞋子3000,但是分期12期,一个月只要250元,一个月250元都出不起?当听完这句话我就知道,这大概是混淆了概念。
分期本身是把你没有办法或不想一次性掏出的金额均摊到固定的还款时限里。譬如原本一次性1000,但是分十个月每个月100。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东西的价值就是100了,他的价值仍然是以前,把均摊后的价格当做总体价值,这是很不正常的行为,为什么?
一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你在二线城市买个两室一厅的房子要120万,买回来的产权是70年(理想化),那么一年也就才1.7万左右,一个月才一千四,一天46块钱吧,你一天46不就是你吃顿麻辣烫的钱吗?那你不就买得起房子了?你干嘛不买?
然而实际情况完全不像这个简单的公式一样轻松,有点经济独立的经验的人,尤其是自己租房的人都应该知道,普通人10W一年的收入,能够存的起5W的已经算是佼佼者。而存满60年你才能买得起这房子,即使按揭你也要先给我存8年。
但是因为分期了,你本能的就会认为这东西每个月只要分期后的钱就能购买,这产生的结果就是你心理上会有一个预期,那就是“我只要花1/12之一的钱就能买”这样子你就会把多出来的钱买其他的东西。
但是你要知道,你分期了物体,你的工资也等于分期,这都是等同的,一个月9000的工资,平均一天才300元!所以一旦没有管住自己的手,那么接下来就是开销越来越大,都是各种分期,但是实际上结合下来,就超出工资水平了,分期还不上了。
所以,你还觉得分期是一件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