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的同事小郑和我说了一件事,一个初中同学打电话向他借钱。他们虽然偶尔有微信联系,但是已经十几年没有见面了。
感觉借出去还回来的可能性不大,小郑拒绝了他。但是作为一向重情义的山东小哥,小郑觉得自己的做法好像有点不尽情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碰到小郑这样的情况。一些曾经比较熟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多年不再联系,但是他却找到你借钱。
这种情况到底借还是不借?确实是一个非常困扰人的问题。
我之前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同学打电话借钱,说是买房子,花了一百多万,当时刷了部分信用卡,现在要还钱,临时应急,几天就还给我。
我想,既然同学确实有困难,这钱不借就太不够意思了,再说也是经常见面联系的朋友,有困难一定要帮的,毫不犹豫借了3万多元。对他来说还不够,又打电话再借,我又把支付宝和微信里的零钱悉数给了他。
但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说好几天就还的钱,两个月都没动静,等我电话催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还的意思。或许他手里真的没钱了,也许有其它原因。总之,没借钱之前还经常联系,借钱后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我,更不用说什么时候还了。
事情也有例外的时候,我上中学时的一个老师,毕业后很少见面,后来终于联系上了,偶尔也有联系。
有一次他打电话找我借钱,说孩子有病,花了很多钱,家里不太宽裕,需要借2万元给孩子做手术。
这样的忙当然该帮。但是当时我也是刚刚买了房,自己贷了款,每月要还房贷,手里并不宽裕。我把情况和老师说明了,只能想办法借给他1万元,其余的让他再另想想办法。
老师拿到钱后,郑重其事地给我写了借条,说自己可能无法尽快还上,但是只要手里有了钱就会还给我。我客气了几句,并没有当真。心里想就1万元钱,早晚还都行。
令我没想到的是,老师借钱后,每逢临近春节,总是打电话告诉我,今年的钱还不上了,还要再等一等。有时候到城里来办事,还会给我带一些土特产表示谢意,让我都感到不好意思。
直到5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参加一个同事的婚礼,忽然又接到这位老师的电话,他竟然带着现金跑到单位来还我。当知道我不在单位后,又跑到婚礼所在的酒店,如释重负地把钱当面还给我。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借钱其实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有人品问题。
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考虑,不借当然是最好的,毕竟自己的钱到了别人的手里,虽然所有权还是你的,但是支配权就转移了。
当你想用的时候需要催债,能不能要回来,要看对方的经济状况和心情。
对于已经负债的人来说,经济方面往往很难有起色。如果他确实没钱,他想还也还不上。如果他有钱就是不还,你也没办法,毕竟钱在他手里。
有人说可以打官司,让法院判决强制执行,但是真正打起官司来你就知道多麻烦了,不但朋友之间反目成仇,最终结果也不见得理想。
小郑拒绝了他的同学,他可能做对了。虽然因为不借钱把同学得罪了,但是自己起码没有经济损失。如果借了钱要不回来,不但会有经济损失,也同样会得罪同学。
其实,现在的社会,熟人之间最好是不要借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