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曾浸淫金融行业多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金融从业人员中,二代从事金融的比例非常高。最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帮一名老同志的儿子填报高考志愿。当时,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全部是金融、会计、经济等专业,至于学校要么财经院校,要么综合性大学的财经学院。

在我的参谋下,同事儿子报了一所不错的财经学校,分数也刚好踩线。同事一家都很开心,在单位逢人就说,多亏了我这位高参。

这下不得了,但凡遇到高考填志愿,同事首先就会想到我。发生一次也就算了,后来每次都是填报财经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压根就不考虑。帮忙10多个同事填过志愿,只有唯一一次不是财经类专业,这孩子从小对编程比较感兴趣,执意要报计算机专业,同事父亲拗不过,只得报了计算机,最后不忘来一句“现在是金融科技时代,学了计算机,将来进银行也容易。”

这种事经历得多了,我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不是说银行网点撤销、互联网公司打劫、薪资收入下降吗?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报考金融专业?我给自己的解释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金融行业的收入待遇,依然能够盖压其他行业。

直到一次跟朋友的聊天,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我朋友姓王,暂且叫他老王。老王和我大学同一个宿舍,毕业后又到了同一个城市,现在已经是某银行的中层干部了。老王大学毕业就结婚,孩子已经上初中了。朋友聚会不免要聊聊孩子的情况,说孩子就免不了扯到学习成绩。老王不免感慨,父母好的基因都没遗传,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后3分之一,而班上只有40%左右的能上普通高中,剩下的要分流到职业高中。一听要上职高,我安慰老王,现在才初二,还有两年时间,还有机会的。可是老王不为所动,似乎已经为孩子想好了出路。

“如果能考上高中最好,考不上就让他出国留学,将来回国还能在金融行业”

“为什么一定要在金融行业,换个行业不行吗?现在国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芯片,这些国家紧缺的行业,他不香吗?”

“你说的这些专业好是好,可那都是学霸学的专业,智商一般还是学学金融,毕竟这工作大部分人都能做”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咱们做父母的能帮上忙啊”

听到这一句,我彻底明白了,父母能不能帮上忙,是将来学什么的关键所在。

那么,到底能帮上哪些忙?

两个忙可以帮,而且对职业发展都很重要。

第一个是入行问题。见过很多学财经金融的,最后做了市场营销、产品推广之类的工作。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第一份工作没找对口。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如果有父母的帮助,进入金融行业,应该并非难事,当然也可能不是特别理想,比如仅仅只是个大堂经理、客户专员,但这不也没什么,因为后面还有机会。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现在金融专业过剩,各大金融机构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毕业生。这就导致学历内卷、高学历人才下沉。现在很多银行网点,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做柜员的基本都是研究生毕业,其中不乏名校研究生。这些高学历的做柜员,可能一年二年都不一定能转到行政岗,即使能转岗大概率还是留在支行,能到分行、省行的实在太少了。这个时候谁能上,谁不能上,父母是不是起到很大作用。

比如,银行员工存款、理财的考核,这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可能去独立完成?如果不能完成,要么影响绩效,要么影响考核。而这些都决定了,能不能继续留在金融行业,在金融行业能走多远。

回到老王的话题。

老王的孩子最终还是去了一家国际高中,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老王这孩子,我是从小看到大,确实智商一般,但是好在跟他老爸一样,很会说话,办事利索,招人喜欢,将来从事金融确实也是块料子。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一次跟孩子妈妈讨论孩子的未来,作为金融之家,我们惊人一致:将来坚决不学金融。

我和老婆都是外地人,刚来这座城市的时候,老婆在一家银行做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因为没有任何亲戚朋友能帮上忙,只能靠着每天到菜市场、批发市场地推,作为一名985研究生,个中心酸只有老婆自己知道。按照老婆的话说,那些工作高中毕业就能做了,根本不需要研究生,不能浪费了人才,其实想想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呐?

对,创造价值。回忆金融从业这么多年,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当然也有,但确实挺难衡量。

将来我的孩子,还是老老实实学个理工类专业,如果实在不济,就学个专业技术。不用靠父母,要靠自己也能养活自己。

我的要求确实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