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经新闻发布了2021公募基金品牌价值榜,嘉实基金第一,富国基金和易方达分别列二、三位,进入前十的还有银华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国泰基金和中欧基金。

看完这个名次,注定是个野榜无疑,嘉实基金基本上快一生黑了。银华、景顺都弱的一批,评论区还有人说兴全怎么没进前十,在昆仑看来,给兴全排第22才是唯一科学的地方。董承非离职了,下一个就是谢治宇,兴全一直有这个传统。

最近昆仑一直都在选基金,大V组合停了其实是个好事情,让昆仑更好的专注于选基本身,而非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业绩有多么出色,人终究是为自己而活。其实选基金和选股票是一个道理,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框架,不然就是无锚之舟。

大部分人面临市场的基金的时候,其实是很懵的,当我们打开券商或者其他基金销售渠道的网站时,我们总会不自觉的走入这些渠道为我们设置的基金“陷阱”,比如说展现一个特别高的收益,或者引导访问一些基金经理的访谈等等。

所以,当前选基金成了一门显学,如何选基金就成了必修课,昆仑曾写过一篇投基方法论,基金投资的核心在于选基金经理,选基金经理关键要看他的能力强不强,而基金经理主要有三方面能力:研究能力、交易能力和管理能力。

研究能力就是对某领域的研究深度,昆仑坚信研究创造价值,只有专业和专注,才能挖掘出最优秀的公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股票研究的壁垒并不高,所以不必高估理工科、医药学出身的经理,很多时候都是看清逻辑赚认知的钱更为重要。

交易能力可能会等同于高换手下的高胜率,俗点讲就是炒,虽然我们很多人都在炒股,反而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种交易能力,如何选择买点和卖点,在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判断,对普通人来讲是很难的。

管理能力一直是被忽略的能力,股票组合的构建与管理,其实是很考验人的,而这一块又可以通过指标来观测到,像夏普比率、卡玛比率都是有迹可循的,一个基金涨的好都看得见,难得的是各项指标优异的情况下还能涨的好。所以在选基金过程中,昆仑对三个能力的排序是这样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交易能力。

然后就是时间上的考量,太短了很难分清是运气还是实力,一个新手业绩再好,我们也要慎重购买,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是基金。如何评判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必须经过至少1000天的基金管理经验,最好是单独管理时间。

太长了,很容易忽略规模这个权重。太小规模的基金要么是新发基金,要么就是老基金被客户持续赎回导致的规模缩减,如果一个存续的基金在3年都没有做到5亿的规模,昆仑觉得管理能力首先是没有被市场认可,所以第一步筛掉市场不认可的基金和能力还没有被验证的基金。

剩下就是优中选优了,一个基金优秀有很多种可能性,阶段性市场的配合,恰巧择时择对了等等,所以我们从不同周期的角度,要选出一直位于前40%的基金出来,这一步其实就可以把我们的基金池数量大幅度缩小,从而进入到核心基金池。

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主观的判断在里面,主要是加深了解增进置信度。

第一个是通过基金经历的持仓来看他的换手率情况,看这个基金经理着重的是择时还是择股,如果换手率高的基金,那相对应的波动性一般也会加大。

第二个是通过持仓比例来看这个基金经历的选股策略,前十大重仓股看比例是否超过了60%,如果超过60%那证明基金经理对于个股的研究也许会更深入一些,更偏爱重仓持有,波动性也会提高。

第三个,也就是看行业的分散程度,分散也就意味着波动性会下降,相对应的,如某一持仓板块持续高景气,他的业绩可能跑不过对应的行业指数。

最后也就是赛道选择能力,基金经理能力圈其实是很明显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即特别懂高端制造,又特别懂消费,还特别了解周期,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核心基金池里,应当也要按比例配置不同的基金经理入场,这样在一些行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快的切换到相对应的基金上。

好的基金总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老的基金也有可能因为基金经理的离职,基金公司的考核体系逐渐发生业绩转变,所以不断保持自己基金池的变化也很重要。形成自己的选基思路之后,要长时间的做维护和跟踪。

选完自己的基金组合之后,就像我们自己当了老板,选了各个部门的能人,我们知人识人是基本,而后就更要会用人。管理好你手下的几个人,你只需要稳坐钓鱼台,基金经理为你打工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