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中国第一部国产手机“科健KCH-2000”上市以来,经过35年发展,中国手机行业取得了蓬勃发展,截止目前,我们已拥有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实现100%的纯手机制造。
什么是100%纯国产呢?如果严格定义的话,那么除了手机的零部件外,连生产零部件的机器设备也必须是国产机器,以这个定义来看的话,那么别说中国,即使是美国以及整个欧盟联合都不一定能做到,因为一个手机涉及到零部件太多太多,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大而全,只能是部分优势。
手机零部件
一个智能手机的零件包括不限于:芯片、液晶屏、触摸屏、机壳、保护膜、内配、电池、耳机、充电器 、保护套、排线 、听筒、 振铃 、振子、 天线、 卡座 、卡托、 耳座 、触片、 摄像头、 开关键、 锁键 、数据线 、视频线、 转接头、 集合器、 读卡器、 面壳、中板、电池盖等等。
这还只是大类,在细分之下涉及更多,比如手机芯片包括基带、处理器、协处理器、RF、触摸屏控制器芯片、Memory、无线IC和电源管理IC等。此外一部手机除了硬件之外,软件也不可少,比如基础操作系统,所以说手机是当代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不为过。
国产化最高的手机
要说国产化手机最高的无疑当属华为,特别是在美国制裁之后,华为一直在去美化,尽量增加旗下产品的手机国产化率,但诚然如华为,目前的手机依旧包含很多非国产零件,比如:美国高通的CPU(如未制裁,可以使用海思替代,但海思也只是设计,生产还是需要台积电或者三星)、 日本东芝的闪存(国内的晋华或长江存储也可生产,但技术较落后)、韩国海力士的运行内存、日本索尼的摄像头模组、美英美盛的陀螺仪 、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NFC和音频管理芯片、日本马拉塔的多路调制器芯片……
这还是华为,这还只是零部件,这还没涉及生产零部件的机器,所以要100%国产化有多难,当然很多人说你是为了提高性能,啥都是选择最先进的,当然不能100%国产化,那么,如果不考虑手机的性能,手机上所有的零部件可以国产吗?其实同样可以肯定的说,依然不行,其他的不说,就一个生产芯片的光刻机,国内就无法自产了!而失去了芯片,手机还能是手机吗?
总结
全球化的分工,各有各的优势,其实没有必要追求大而全,掌握住核心科技即可,比如最为核心的芯片(含设计、制造、封装),至于其他不具技术含量的零部件,通过采购的方式来解决就行了,毕竟我们也要实现产业化升级,聚焦高精尖,将落后的产业逐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