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盲盒的周五,最近真的不太行。自从9月中下旬以来,几乎周周都是期待变心碎。股票量化超额可以说进入了急转下降通道。最大的担忧,还不只是哪一周的超额负了多少,而是跑赢指数的胜率下降,叠加弱不禁风的指数走势。
老李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提过,国内量化选股的阶段适应性,超额收益在一段时间非常好做紧接着一段时间特别难做的现象在过去几年仿佛已经成为规律。似乎体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但这种现象并没有特别强的逻辑解释,也还没有足够的样本量支持统计意义上的解释。自然就更谈不上对于看似“周期”准确择时。就如同大约两个月之前,很多人都会觉得量化高超额不会一直持续,但什么时候收敛,没有谁有能力讲得清楚。
近一段时间超额收益回撤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可能是近三年中最极致的情况了。很多管理人最近几周以来超额收益的连续最大回撤可能已经创下了自己的记录。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当然就是对于量化来讲,这段时间的市场环境的确是太不适应了;第二个,就是现阶段很多管理人对于市值、行业的暴露比以往要更大。盈亏同源,前面赚的现在得吐回来。
由于煤炭限价政策出台、资金偏好、预期分歧、国际政治时局、宏观经济、微观基本面等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市场风格的极速来回切换打得所有量化管理人都措手不及。如果策略的风险暴露更多一些,近期的超额回撤就会更大。
量化投资的本质是从历史数据中寻找有用的规律,无论使用的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方法,也无论使用得是什么维度或什么频率的数据。胜率和赔率共同决定了一个量化策略存在的价值。短期不能形成统计规律的市场变化是量化投资最大的软肋,无论技术怎么进步,量化投资也不是神话。
还好,我们相信均值回归,这是最简单朴素而又往往最有用的规律。提一个猜想,这一轮超额收益回撤的幅度更大,会不会意味着超额收益的冬天更短?毕竟最大回撤的的幅度终究是有限的,而市场的极致风格切换也总要到头。
风格切换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停切换。市场风格趋于相对稳定以后可能会形成新的趋势和规律,这是量化管理人最拿手的时候。老李前面多篇文章里提过,中国市场投资者结构导致的错误定价机会多的现实背景需要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才会逐渐改变。量化投资整体红利期还有。打个比方,现在和2014年、2017年的两次极端大盘股行情导致几乎全体量化管理人卧倒的情况完全不同,至少目前已经有很多管理人非常能适应大盘股票的行情,重要的就是风格变化后的持续确认形成的模型的结果。受政策等原因而导致不停无序切换这个谁都把握不了,但也不会一直这样。
另外,近期不少量化管理人在较大回撤出现后给投资者的书面说明中都提到不认为模型有大问题,策略不适应是短期的,会加班加点做研究和迭代等等。尽管投资者可能极度失望甚至愤怒,还是建议给管理人多一些时间。如果简单的主动人工干预去切换风格那就不是量化投资了,并且还有可能出现来回打脸的情况,我们最怕的不就是跟风飘逸吗?
所以,对于持有量化多头产品的投资者来讲,老李的建议是不要现在赎回,如果本来就在锁定期内更应该放平心态,避免波动影响心情。如果还有很多剩余子弹而且已经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并且在权益类资产的权重中还有空间的投资者,甚至可以从现在开始启动一段时间的定投加仓,同时平滑贝塔和阿尔法的持有成本,静待春天的来临。当然,对管理人的持续跟踪了解必不可少,如果管理人基本面发生大的变化,自然又是另外一回事。同时,也希望能给管理人再更多一些的时间,给销售人员多一些体谅。大家其实都不好受。
对于持有量化对冲中性策略的投资者,老李也在前面的多篇文章中分析过,收益预期一定要下降。供需关系带来的均衡可能会导致收益水平只能是无风险收益加上那么一丁点风险溢价,这还是考虑了在需求下降以后IC贴水深度也下降的情况。
华尔街有句老话:“Sell in May and Go Away”。这句话还有几种后半句的版本。我们还是要相信周期的存在,相信国内股票量化超额收益的中枢也一定还在,相信均值回归的力量。也许现在就讨论春天还为时尚早,但真有可能,也希望,这一次的春天会稍微早一点到。
前面全程没有提及指数本身的情况,老李还是那句老话,估值分位数和绝对价格一起看看,这一轮调整跌下来,后面大幅向下波动的空间也许真的不大。当然如果例如国际武装冲突这种黑天鹅事件发生,说再多都没有意义。如果本文是您第一次阅读老李的文章,建议您再看看老李的《量化投资追高该不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聊聊!》、《量化产品回撤较大怎么办?》和《对量化投资未来的一些猜想》这三篇文章。和本文一脉相承。
当然,必须要提示一下,老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认知水平十分有限,犯错是大概率的事情。本文中所有内容仅是自己的一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