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房”这个现象不止出现在娱乐圈,基金市场也有,我只能说有明星的地方就容易有“塌房”。
先来看看那些“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交的作业:
基姐看完这作业只想摇头,居然没有一个收益是正的,而且都跑输市场平均水平,蔡经理甚至已经快腰斩了,曾经的学霸、学神沦为学渣,这坍塌程度都快把基民砸成骨折了。
这些经理有的是时运不济,而有的则是在为自己的信仰买单,准确的说,是拿基民的钱,给自己的信仰买单。
但是,我们要知道,基金经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基民做财富管理,也就是帮基民赚钱,不是空谈信仰!
然而这些基金经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除了自己坚持自己的信仰,还试图给基民“洗脑”。摊上这基金经理,基民真的是被卖了还帮数钱的大冤种。
下面基姐就挑几个代表讲一下,快来看看你有没有在这几个坑里~
价值投资 ≠ 财富管理
近些年,所谓的“核心资产”大火,这个词就好像是上涨的保证,再加上“长期持有”这个buff,就成了一大票基金经理和基民的信仰。
说到这,怎么不能提张坤呢?
张坤的易方达蓝筹可以说是靠白酒起家的,基本都维持着5成白酒、2成金融、1成中概互联的格局。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着名的核心资产更是一直重仓拿着十几个季度了,哪怕21年春节后这些大白马跌下神坛也不改初心。
易方达蓝筹是2018年9月成立的,至今一共16个季度,今年三季度的数据还没公布,但大概率重仓股中还是有这几个的,可以说,是这几个重仓股把这个基金给奶大的。
张坤也在季报中长篇大论地给大家“心理按摩”,向巴菲特致敬,坚持拥抱商业模式出色、行业格局清晰、竞争力强的优质公司,最终结果就是上面那几家公司。
虽然咱都知道这是好公司,但是,好公司也不会一直涨,搞不好就成了“毒奶”。
所以,差不多该跑就跑,一直跌还要陪跑,要一起成长相伴到老?
这到底是在做投资还是在做慈善?
虽然选股很重要,但是,选出股票来就完事了吗?
基金经理怕是搞错了,你们要做的是资产管理啊!
我买的可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啊,你得主动管理啊!帮我“追涨杀跌”啊!
长期持有 ≠ 财富管理
你以为只有坤坤是“长情”的,NO NO NO,刘彦春一点也不比他差。
我一直以为坤坤的换手率(30% )已经算很低了,但看了刘彦春的景顺长城新兴,才明白终究是自己格局小了。
个位数的换手率张坤看了都要甘拜下风,我看了都要怀疑基金经理是不是放假了。
这里我帮大家解释一下,换手率100%相当于期间基金的持仓全换了一遍,200%则相当于换了两遍(大部分基金的换手率是在两三百左右)。而刘彦春不到5%的换手率相当于在今年上半年只换了一只股票,(刘彦春的基金通常只持有20只左右的股票,只买了几万的个股忽略)。
这么看来刘彦春对自己的组合相当有信心。
但这效果,真是一言难尽呐……
看到这,不得不感叹刘彦春真的意志坚强,相当倔强。对“陪伴那些可以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共同成长”的信仰相当忠诚,扛得住压力,真真是不抛弃不放弃。仿佛在和张坤打擂台,较劲着谁才是真的大粉头。
但是,我们又不是这些企业的老母亲,谁闲着没事去陪伴成长,春春啊,你要做的是组合管理,帮我们赚钱啊!长期持有你是省事了,但对不起基民啊。
但即使如此,刘彦春和张坤至少是诚实的,知行合一,不像银华基金的焦某,光说不练,心思光花在写季报上了。
会编季报 ≠ 财富管理
焦巍自去年三季度开始就一直下跌,所以在这几次季报中求生欲满满,银华富裕的一季报也是直白地认错了:
甚至还说这份一季报是“介于忏悔录和自白书之间的复盘手记”,请求投资人谅解。
从去年三季报开始就说了要扩展能力圈,打开格局,不会再只死磕消费医药,但咱看看这行业配置,真的是光长嘴了。
好家伙,还是原汁原味,别人是换汤不换药,这是连汤都没有换。
妥妥的嘴上认怂行动却不改,格局打开没有看到,只能看到“对好公司和好商业模式的长期投资不变,即使短期受到煎熬和诱惑。”
要是写个季报认错忏悔就是做财富管理,基金经理干脆叫写手或者“心理按摩师”得了。
单押赛道 ≠ 财富管理
焦巍找了消费医药这两棵歪脖子树挂死,蔡嵩松也“不甘落后”地找了两棵歪脖子树。
诺安的蔡总大家也很熟悉了。除了蔡总,大家已经不知道诺安还有啥别的基金经理了,蔡总的威力可见一斑。
这个立志做“最锋利的矛”的男人,左手半导体,右手计算机,爱极了梭哈,越跌越买,看看这业绩,你就说锋不锋利吧……
重仓半导体的诺安成长跑输半导体指数基金……
重仓计算机的诺安创新驱动跑输计算机指数基金……
今年以来,蔡总的基金的业绩经常在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之间徘徊,真的太锋利了,差点没把基民“扎死”。
蔡总在不断用基民的钱给自己的信仰充值的同时,还不忘给自己代言:
“我国半导体产业未来最大的机会在国产替代...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被当前市场的下跌所影响,不应该对产业的发展视而不见。我们的投资理念遵循产业投资,伴随产业的优秀公司成长……投资是反人性的,逆势投资是痛苦的,而重要的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出现重大分歧的时候。”
基民内心:成长真的很痛苦。
如果把筹码全押注在一个赛道上,强调赛道一定会重回景气时,不去主动管理,那谁都可以做基金经理了。
搞钱基地有话说
看了这四个典型代表,想必大家也能见识到基金经理有信(头)仰(铁)是多么不靠谱的事情。
选出几个股票,或者单押某个赛道,按兵不动,喊着长期持有,没能看到主动管理,咱只能称之为高级的分析师,称不上基金经理。
如果你买的基金经理跟上面四位一样,越是暴击行情头越铁,那你就要明白,你投资的不是基金,而是基金经理的信仰。遇到这种情况, 你能做的,就只是祈祷他的信仰一直是对的, 不然,买基金的风险不会比跟直接买股票小。
但事实是,并没有哪种信仰一直都是对的,而这些基金经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靠着坚持信仰站上神坛,受到投资者追捧。即使后来跌落神坛,也指望着这个信仰能把他们带回去,然而总是事与愿违。
当然了,理性的说,确实没有一种策略可以被称为信仰,也没有一种策略可以横穿任何行情,所以光靠信仰买入长期坚持,这个过程一定是难受的。
咱基民交了管理费,为的就是让他们帮我们赚钱。所以,基金经理如果只是执着于自己的信仰,只想着靠长篇大论的季报来感动基民,基民也应该当断则断,及时止损。基金经理不成长,咱自己不能不成长,不要忘记投资的初衷,我们是为了赚钱!不是为基金经理的信仰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