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基少咨询要不要换基金的人挺多,其中最大的一类困惑是,低估值的基金涨得太慢,要不要更换。


例如市盈率只有10倍出头的香港中小盘,对应的指数基金最近两年收益为-4.69%;市盈率只有7倍出头的中证红利,跟踪指数的某红利基金最近1年的涨幅为-6.32%。


我们都知道,企业的股价P=市盈率PEX每股收益EPS。股价也可以看成指数的点位,每股收益可以看成成份股的业绩。


低估值策略只把关注点放在了PE上,希望赚取估值波动提供的超额收益,本质上是希望割市场的韭菜。但是PE什么时候才会提供从低到高的波动呢?


个人在知识星球“基少成多”中,分享了驱动估值波动的分析思路和估值的意义:


 1.投资逻辑决定业绩预期。估值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的回报预期,或者说看法和眼光【术语为“投资逻辑”】,只有市场“看法”转变,使用新眼光审视时,估值才有机会转变。典型的是我国之前的芯片基本全部靠进口,每年的进口开支超过3000亿美元,国内的相关企业一直做不大。


当卡脖子事件出现后,市场预期这部分需求会转向国产替代,将这些进口额转换为相关企业的营业额,市场的预期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当前的静态估值看似很高,动态估值实际很低。例如指纹识别芯片龙头汇顶科技2018年底的每股收益是1.63元,年底的市盈率为48.28倍,当年利润增速下降16.29%。这个估值水平看起来丝毫没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未来其业绩可以大幅改善1-2倍,这个估值可能非常具有吸引力。


 2.业绩预期决定市场估值。随着时间的流失,如果企业的业绩预期逐步成为事实,那么其估值会不断变化。市场愿意为预期高增长的企业支付更高的当前估值【在业绩兑现时,未来估值不变或下降】。也只有业绩增长超预期的个股,才会享受更加快的上涨。2019年一季度,汇顶科技公司的利润同比增幅达到20.40倍【你没看错】,一下子打开了想象的空间,让当初令人眼晕的估值变得微不足道。该股在一季度上涨31.89%的基础上,继续狂飙。


3.估值相对位置决定安全性。估值的相对位置只能决定,如果企业或指数维持原来的业绩增速下的安全性如何。低估值只能说在业绩稳定的情况下风险较小,不是上涨的决定因素和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业绩增速下降,市场会进一步杀估值,出现“价值陷阱”——估值低->业绩差->股价跌。


 在投资时,真正的大机会是物美价廉,即企业质地很好,市场投资逻辑发生变化,企业业绩开始逐步加速,但估值依然偏低。


次一级别的机会是“物美价适”,即公司质地好、业绩增速较快,但公司估值在合理范围内,仍可以赚取业绩增速带来的股价提升。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的增多,镰刀越来越多,但韭菜越来越少,市场的整体定价区域理性,大家赚的钱主要来自企业业绩依靠韭菜赚钱的单纯低估值策略威力大减。


例如2017年至2020年,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主要在10-13之间波动,极端疯狂的低估和高估都很难看到。此时对股价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公司业绩对应EPS。


接着说上面的汇顶科技,2019年的股价上涨163%,但是公司业绩上涨了212%,从全年的时间看,大家没有赚到估值的钱,甚至业绩还将估值进一步拉低。反而是招商银行这类传统行业龙头,利润增长15.04%,股价却增长53.14%,估值出现了大幅提升。


由于投资逻辑何时改变、如何改变,一般人难以准确把握。比较稳妥的方式是,按照资产配置的思路,同时配置价值【估值低】和成长【增长快】的两类风格基金,可以各配置50%,然后在两者之间按季度或年度动态平衡,涨得太快就分步减下来,跌得多慢慢加上去,这样就可以做到稳健长赢了,坐享东南西北风。


目前中证红利、中证银行、地产等权、沪深300、家用电器等属于偏价值型的指数,而信息技术、中概互联、医疗保健、创业板等属于偏成长型的指数。主动型基金则需要根据持仓情况,进行具体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