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1531
最近「通缩」这个词在财经新闻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好多读者问通缩了会怎样?
相比常态化的通胀,通缩确实比较陌生,今天就来讨论下这个话题。
现实中的经济由所有人的劳动产出和无数次交易组成。为了量化经济增长具体是多少,以及方便人们交易,我们使用「钱」这个工具。
这里的「钱」是一种泛指,它同时包括了「货币」和「信贷」两种形式。平时用的M0、M1、M2这些指标就是用来衡量钱的数量和增长。
一边是现实经济,一边是钱。通胀和通缩描述的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状态。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GDP)再加上合理通胀目标(CPI),二者构成了各国央妈货币政策的锚。保证物价处于合理通胀状态是各国央行的首要目标,甚至以此制定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同国情对应的通胀目标也不一样,1%-4%都算合理区间。发达国家、老龄化国家经济增速低,1-1.5%的通胀算合理;发展中国家、人口年轻的经济体增速高,3-4%的CPI也很合理;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中国现在就有很大的通缩压力。就拿2月份的价格指数来说:CPI高达5.2%,看起来明明是高通胀,怎么能是通缩呢?但是把价格波动巨大的食品类剔除,只看名义CPI,同比增长只有1%,通缩厉然在目。再看企业部门的PPI,同比-0.4%,也是通缩。再加上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也处于历史级别的新低,让通缩的压力更大了。通缩的浅显理解确实是物价变低,钱更值钱。对过日子来说,这看起来当然很好。 但你们想过没有,央妈印钱是最容易的,一印解千愁,可通货紧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大规模印钱?非不敢也,实不能也。 通缩的本质是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低靡,大家都不敢花钱。而你的所有支出也是别人的收入,你不花,我不花,大家收入苦哈哈。收入低了,更不敢花钱。这种传导链一旦产生,就产生了可怕的「螺旋通缩」。 通缩还有另一个可怕之处——钱(货币+信贷)更值钱了。「货币」值钱是好事,名义购买力更强了,确实买啥都变得更便宜。可货币也是商品,当一种商品变得越来越值钱,大家会舍得把它花掉么?当然不,反而会更加珍惜囤积,至于消费和投资,呵呵...还是等等吧!打个比方,你月入2万,房贷1万。现在通缩了,公司说降薪变成1.8W,且长期没有增长希望还有失业风险。这1万月供的压力跟以前能一样吗? 小家面对通缩尚且如此,国家呢?国家也有债务啊!见下图:
欧洲央行自2013年开始一直希望把CPI提高到2%,没成功。量化宽松工具也是日本在抵抗通缩时发明出来的(是的,这招并非美国首创)。放眼全球,把螺旋通缩处理得最好的就是日本,没有走向崩溃。但也只是保持了长期平稳,鲜有增长。学界甚至给这种环境造了个词叫「日本化」,它描述了一系列经济和金融现象,简单说就是长期的停滞和通缩——名义利率接近零(如此便宜,居民和企业部门还是不想借钱),收益率曲线平坦,利率波动平缓,股市疲软,货币走强。 明白了通缩,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保6如此有执念,没有增长太可怕了——尤其对年轻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