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2022年年轻人再次成为了焦点,这次的冲突点是武汉的“两点一线房”。通俗讲,“两点一线房”就是主人每天只往返于家与公司之间,房子的功能只剩下了“睡觉”。
有网友调侃:高昂的房价,让我不得不把房子当成“两点一线房”,在外熬夜赚钱。
然而,面对现状却有人指出,是年轻人过于依赖互联网,以至于变得“太宅”;也有人说是年轻人不懂得安排时间,该工作时摸鱼,下班后做加班的面子活。
那隐藏在“两点一线房”背后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谈及“两点一线房”之前,不妨看下国足的失败。春节期间,国足连续大败后有一位财经大咖敏锐地指出:
中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改善生活和学习方面,几乎没有时间拿来休闲娱乐,青少年时代的体育缺失无法通过后天弥补。
且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但却很好地反映了“两点一线房”问世的底层逻辑,源自生活的压力,让人们不得不倾注更多精力在工作与赚钱方面,反倒是疏远了家庭。
实际上,目前制约年轻人生活习性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永恒的房价
关于中国房地产,最近两年始终处于高压调控之下,2021年作为调控高峰期几乎每3天就会有一项措施问世。除了地方土地出让金划归商务部门征收和试点房产税之外,也不乏对恒大操刀,给行业整体降温。
种种迹象表明,高层不仅意识到了房地产“灰犀牛”的巨大风险,更注意到了散落在民间的诉求和期待,这也是与欧美相比我们制度上的优势所在。
尽管国家在进行干预和调控,但房地产的经济占比和庞大的入驻居民依旧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在此种情况下,最佳选择就是抑制上涨、防止暴跌,做到中间环节的平衡,等待居民收入整体上升。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多数人依旧需要适应和忍受对房价的仰视,这也迫使不少适龄青年把精力放在了赚钱买房、还房贷之上。
二.消费的驱动
2021年,美国的振华老师一上任就献上了1.9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随后又提出4万亿基建计划,一年下来始终在搞大水漫灌。
同期,受外部环境的驱使“央妈”也进行了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近2.2万亿,这种被动“放水”的效应就是通货膨胀的加剧。
原理很简单,之前100元对应100个商品,现在市场上突然增加100元,分摊至每件商品上就会促发涨价潮,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底层逻辑。
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胀最后的买单者却是消费者。
而年轻人作为当代的消费主力,也承担起了通胀的大头,多数年轻人的经济来源无非是工资。因此,想要适应当下的消费水平只有两个方式,要么开源节流,要么加班赚钱,显然从消费观层面,年轻人更倾向于后者。
三.经济下行的压力
2021年上半年,受2020年经济基数较低的影响,国内呈现出经济增长强劲的局面,很多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也加大了投资和招聘。
一时间,社会就业人口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一度出现了企业找不到人的窘迫局面。
然而到了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多企业又进入了成本上升的困境。于是,企业裁员、破产、并购事件频发,导致就业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加。
在此背景下,在岗人员想保住饭碗几乎只剩一个选择:更加卖力的工作,防止被裁员。
反映在生活中,就是加班越来越频繁,回家越来越晚,让“两点一线房”成为了时代下的产物。
当我们仔细回顾过去,能发现这代年轻人虽然有叛逆、有躺平、甚至放弃结婚,但背后又何尝没有大环境的影响呢?其实他们从未放弃努力,也抵触躺平的无奈,兴许多一分理解,远比多一分怨言更能治愈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