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财经圈出了一则大新闻。
业内知名的雪松控股,信托产品违约。
公司楼下聚集了一大批的投资人,来讨要自己的投资款。
这批信托涉及了8000名投资者,人均投资金额是250万。
雪松控股是世界500强,广州第一名企,持有非常“珍贵”的信托牌照。
一、
这让我想起2017年一段往事。
当年我刚从企业离职处于迷茫期,于是跟人去走访金融圈子。那时P2P还没有大面积暴雷、私募固收产品(100万起卖)也做的风生水起。
朋友的一兄弟从型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岗位离职,去了一家私募管理公司。
当时他安利了他们公司固收类(年8%)产品时,信心满满。说他们公司的产品很优质,投的都是龙头企业、上市公司。
我当时没什么钱,就投了他们旗下5万的网络新手理财,3个月就撤了。
后来想起这事儿一身冷汗,他们公司的产品,就是给“海航”融资的,海航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也大概知道。
他们的私募产品几乎全部暴雷。百度贴吧上都是要债和维权的客户。
很多客户都是投了几百万,一分都没拿回来。
悲催的是,他们除了海航,还卖另一家公司的债权类产品——房地产阳光城集团……
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我们今天在购买任何金融产品时,最最最最最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底层资产”。
很多宝宝对这个概念既好奇又恐惧。
好奇在于“底层资产”这四个字经常出现在专业人士的口中,有点神秘、也有些故弄玄虚。
恐惧的是这几年从P2P到私募固收到银行R3理财到信托,暴雷的暴雷、逾期的逾期,让很多投资人非常崩溃。
今天就和大家讲讲传说中的“底层资产”。
首先是底层资产的概念。
我们平常买到的基金、信托、银行理财、保险理财、私募等产品,都是经过包装的,客户可以直接购买。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非常吉利的产品名称,比如“聚X金91天C款”“富赢XX计划”等等。
底层资产是指产品的具体资金流向。
比如某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基建项目的债权+部分国债。
这好比我们去超市给猫咪买猫粮,打开就可以给猫咪吃了,但猫粮的实际成分有谷类、鸡肉、鱼肉,这三样就是“底层资产”。
二、
了解底层资产,对于投资者真的非常重要,因为他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
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一般有以下几类:
银行大额存款、各类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各类债权、商品类资产、金融衍生品、固定资产、各种项目等等。
只有穿透了解底层资产,投资者才知道自己的钱去了哪里,才能判断该产品是否安全。
前两年很多投资者投资了各种7%、8%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卖产品的拍着胸脯保证,没有风险,强担保!客户也觉得,这收益不算高啊!
最后暴雷的时候,急的直跳脚。
举一个最简单的栗子,雪松投资很牛逼,但给客户卖的信托产品,钱是借给房地产。
房地产企业的债权,就是该信托的底层资产。
房地产一旦资金链断裂,盖房子都没有钱,何况是借给投资人的钱?
三、
底层资产很重要,但不幸的是,底层资产的硬伤是,普通投资人很难穿透。
市场上,很多看似底层资产清晰、有担保有兜底的信托、金交所、私募类产品,大多重重陷阱。
比如我一朋友,前两年买了300万私募,也是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有该公司的固定资产+大股东上市公司的股权兜底。
上市公司股权+固定资产担保,看似完美。
逾期后才发现该公司的固定资产做了一大堆的担保和兜底,股票都跌没了,股权也根本不值钱。
破产清算能不能轮到他们都不知道,目前还在打官司。
为了这个问题,我特地问了律师,他告诉我个人/企业的固定资产究竟做了几次抵押、担保,通过普通投资者能接触到的公开、低成本渠道根本查不到。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圈钱非常鸡贼,经常“一鸡三吃”。
上市融一笔股民的钱,股权、固定资产抵押融一笔钱,再给关联企业做担保融第三笔钱。
前几年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不少企业上市后用这种方法捞钱+割韭菜。
还有一些理财公司,吹嘘自己的项目是zf的,多牛逼!还组团带投资人去参观。
你怎么知道这个工地是他们的项目?是真的在动工,还是在表演?项目有没有拿去抵押?
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什么影视众筹、民宿投资等各类的金融产品,更是不靠谱到极点。
我还见过一个沙雕业务员,为了卖公司的理财产品,拿自己的资产给客户写条子做担保,后来被客户告了,还赔了钱……
这么干的,对公司和客户绝对是真爱!
甚至我们到银行买理财,问柜员这款理财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大概率他们也搞不清楚的。
但大致的投资方向和风险等级,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这张图的最右边,就是银行不同风险等级理财的底层资产投向。
而且银行毕竟是“大户”,也是金融市场的门面!
只要是R1、R2风险级别的产品,都比较安全。
况且银行在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已经不卖固收了,理财收益都有上下浮动。
说了这么多,就想告诉大家市场上经过华丽包装的各类理财,有时就像面容姣好、身姿妖娆的美女,撕开画皮,直接给你致命一击。
最后做个总结和提醒:
底层资产是所有投资产品是否安全最最最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作为个体投资人,很难穿透底层资产。
一旦理财暴雷,比基金下跌悲惨多了,基金拿久了净值还能回来,割肉还剩条底裤,理财暴雷就是血本无归。
想要安全,老老实实的去银行、保险、券商买安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