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句顽话:为什么我们懂得所有做人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生命存续期间,我们的确常常遭逢这样的尴尬:事情到底应该怎样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明明是心知肚明很有把握的,但一番忙碌过后蓦然回首,才惊奇地发现事情又被我们搞得一塌糊涂。

在投资界,这样的尴尬更是比比皆是。不要说初入股市的新手,就是很多股海沉浮多年的老手也常常遭此惨败:我明明看好这只股票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没有错的,但是我的收益为什么就上不去呢?

这说明,在评估体系和兑现体系之间,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被我们忽视。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现实与愿望、评估与兑现间的脱节呢?

 

1

玩到最后玩什么

 

大盘一涨,就眉开眼笑,高呼牛市来了,并洋洋得意地向周围人宣称:我满仓了。或者,大盘一跌,就喊肉疼,高呼熊市来了,并立马向旁人声明:我空仓了。

平时也便罢了——在牛熊转换、大盘剧烈震荡期,这样的情景,网络上是不是很常见?

每遇此景,腾腾爸都忍不住想笑。
投资不是这样子的。
这样的心态很坏。

我们在第二章中就介绍过,综合各类形形色色的门派,买卖股票的交易者实际上只归属于三大基本门派:基本分析派,技术分析派,心理分析派。
这三派,实际上综合地贯穿于我们股市投资的全程。
举个例子:
在买卖股票前,成熟的交易者一定会对所买股票代表的背后的那家企业进行一番研究,包括宏观形势、行业发展、企业经营,三个层次的筛选过后,感觉这支股票既是好行业又是好企业还赶上了好时候,因此值得投资。
这样,我们就基本上确定了投资的标的。
这个过程,叫择股。
但确定了投资标的,就一定马上要买吗?
未必。
我们还得看看,是否有个好的价格。有好的价格,就买,没有好的价格,最好不买。非要买,建议先建个观测仓。最忌手痒。满仓后,套牢,手无余粮,没有丁点儿的回旋余地。
所以格雷厄姆反复告诉我们:好的价格才是安全边际——买股票,一定得买打了折的股票,而且打一点折还不行,最好打折打得还得狠一点。
狠到什么程度?
狠到这家企业破产了,余产补偿的数额,就足以弥补我们的购入成本。
当然,老格生活的时代,是美国从最糟的时代走向最好的时代,大萧条给老格造成的痛苦记忆让他拥有了这种变态般苛刻的择股要求。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许已经很难找到那样便宜的好事了。但这种没有便宜不赚的精神,却不应当随风而去。
你看巴菲特,看中一只股票,也有一等十几年的时候。直到后来的金融海啸中,才找准机会进行了大手笔购入。
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你即便再看好一只股票,但是如果没有好的价格,也不要贸然动手——它只是你股票池中的备胎而已。
耐心,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这个过程,就叫择时。
择股,择时,买入之后,才是持股。
持股的过程,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以为股价已经足够便宜了,没想到买入后,股价继续大跌。这样的情景,虽然应该尽量避免,但是再小心再高明的人,恐怕也无法完全避免。中外历史上,有哪一位著名的股神没有挨过套牢的痛苦滋味呢?
你是股神吗?
你是股神都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情况,何况你还不是股神呢?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除非你手中还有大把的现金可以继续买入以进一步摊低成本,否则惟一能做的,就还是只有耐心俩字了。
只要你买的是好股,而且是以明显低于价值的价格购入的,那么耐心地持有,绝对远远胜过只图一时爽快的割肉。
所以高明的投资者,玩来玩去,最后发现所谓的投资,玩到最后玩的还是心理(心态)。

我们常说:我还是新手,我还需要好好修炼。
修炼什么?
我认为,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心理)。
涨一天,就摇头摆尾,跌一天,就垂头丧气。腾腾爸见识浅陋,不会就想多问——我滴神来,这是嘛心态呀?
这样的心态,你能选出好股,你能等到好价格?你能等到好价格,你能坚定地持股到底?

聊到这里,必须与朋友们谈谈心态与心理的区别与联系:

心态和心理都是指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他们的联系。区别是,心态是人们对事物的短期看法与态度,所以心态对投资者最重要的影响在短期。但是,当某种心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之后,我们慢慢地就会形成相对成熟与稳定的架构,这套有关心态的架构,就是心理。心理对投资者的影响是长期的、稳定的,与心态的短期性和高波动性形成分明的区别。

心态决定我们做事的风格,心理决定我们做人的风格。

在投资界,这句话可以转译为:心态决定了我们持股的风格,而心理则决定了我们整个投资的风格。

在面对股市短期波动的时候,没有好的心态;在面对长期投资和账户损益的时候,没有好的心理——这是投资者的大忌,也是大多数人即使能寻找到好股、最终也无法获利的根本原因。

 

心态与心理对投资者成功的影响我不想多说,因为类似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说再多,都是鹦鹉学舌。

2

我们为什么恐慌

 

 

如上节所述,股市中两种情绪最为泾渭分明:一种是股票上涨带来的心花怒放式的显摆与摇骚,一种是股票下跌带来的捶胸顿足式的悲观与失望。

我们在以前的讨论中似乎也多次说过,这两种表现都是不及格的情绪和作派。成熟的投资者应该谨慎地予以躲避,以保持最可贵的冷静和理性。

一则分析心花怒放与分析捶胸顿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一道论题的正反两种论证途径,本质上没有区别,形式上只不过是反向操作而已,二则立足于当前的市场,以及人们一向在市场下跌时得到的痛感远大于市场上涨时得到的快感,分析恐慌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所以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恐慌。

 

恐慌来源于何处?

表面上看,恐慌可能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与反应,或对未来悲观的预期,但深究起来,极有可能是来源于我们思想深处对于过去悲观史的记忆。

马克.道格拉斯在《交易心理分析》一书中分析过恐慌情绪对投资者交易行为带来的种种危害,但对恐慌的来源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通过分析他似乎在暗示我们:当交易频频受挫之后,我们的心态就会逐渐变坏,而当亏损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痛苦带来的恐慌情绪就将彻底破坏我们的交易——因为恐慌情绪和心花怒放一样,都会带来交易技术的变形,因而是我们最常犯错的根本原因。

这番解释,与我的观察相符。尤其是2015年的股灾中,我发现市场中的恐慌首先来源于亏损的现实,然后就很自然地唤醒了人们对于过去亏损的痛苦记忆——新股民虽然没有过去痛苦的经历,但在老股民的回忆和扩散中,与之形成了共振。

这是恐慌形成和最终蔓延的重要原因。

 

但是,彼得.林奇先生对于市场走势有一个基本观点:对历史重演做准备无济于事。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老是认为过去发生的事还会重新发生,那么事情极有可能不会再次发生,而你为事情再次发生所做的所有准备,都是徒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投资大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玛雅人先是被水淹了,于是从低洼地迁移到了相对高位的林地。在树林里,玛雅人吸取教训,做了很多预防水患的工作。结果,他们被火烧了。火灾之后,玛雅人痛定思痛,将住处搬到了悬崖峭壁上,并做了很多防火的准备。但是非常不幸,这次,他们遇上了地震。
读到了这个故事,我们很轻易地弄明白一件事情:股灾以来,为什么那么多人惶惶如惊弓之鸟,而且认定牛市已去、熊市已来?
这极有可能跟2008年的雪崩以及其后长达7年之久的大熊市有关。
2008年的雪崩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惨烈的印象。所有从那场股灾中走过来的人,对其天崩地裂式的破坏性无不记忆犹新。
这种悲惨的遭遇极有可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产生了某种痛苦的烙印。
2015年刚刚过去的这场股灾,那种狂风暴雨、泥沙俱下的场景马上让我们产生了条件性反射,78年前的那场惨祸记忆瞬间被激活了。而此后七年之久的漫漫熊市,又给了我们强烈的心理暗示:雪崩之后,将是漫漫阴跌之路。
说了这么多,我们似乎找到了股灾以来为什么雪球上有那么多大V大谈熊市经验、熊市法则的原因。
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已经认定熊市来了,并且还将一如往常,从此开启又一轮长达数年的大熊市。
这种作派,完全是在为历史重演做精心的准备工作呀!

笑死人也。
生搬硬套历史经验,恐怕是人类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之一。

由此,以下三点,可资意淫:
1、现在人人都谈大熊市,这极有可能意味着大熊市不会到来——我在股灾发生后,尤其是沪市大盘跌破3000点后,明确提出一个观点:3000点之下,越跌越买。当然,这个买也是有前提的——避开泡沫股,选择有业绩支撑或确实有成长性显现并且估值还不算过高的标的。很多人批评我的理由之一就是“熊市又来了,能熊多少年谁也说不清”。道理是没错,错在这番说辞所包含的熊市记忆。退一万步讲,牛市即使真的不存在了,在熊市低点择优播种也是成熟投资者应该的选择。

2、现在人人都谈经济危机,这极有可能意味着经济危机根本不会袭来——这跟2008年相反,当时世界到处一片繁荣昌盛,没有一点危机的样子,全世界似乎只有一位大学教授谈到了危机,还被当成怪胎看待,于是世人给他起了个充满嘲谑之意的外号——“末日博士。最后的事实证明,全世界只有他是对的。
3、现在大多数人,包括基金、机构等主流力量,全都不看好低估值的大烂臭公司——但在我看来,这极有可能是我们一生难逢的投资良机。2015年股灾后期,我观察到严重失衡的AH比价,果断买入很多国企H股。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定会是一项不错的投资。

 

当大家一致看好的时候,事情可能在变坏;当大家一致看坏的时候,事情可能在变好。

这就是我对恐慌的理解。

以后再恐慌的时候,请想想玛雅人。

3

乐观与悲观,死多与死空

 

巴菲特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引用可以表达不同的含意。这就是名言的魅力。

但是从心理解析角度讲,巴氏的这句名言恰恰就为我们揭示了市场中最广泛最有杀伤力的两种交易心理——当然,影响我们交易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贪婪与恐惧这两种情绪了。

贪婪因何而起?因为乐观——股票或股市现实良好的表现,总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对未来乐观的预期,当这种乐观的预期不停地上升时,贪婪就在悄然间形成了。

恐惧从哪里来?因为悲观——上节我们也讲到了,现实的糟糕表现会引发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而这份悲观预期再与我们对过去痛苦历史的回忆结合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从而展现出恐惧的破坏性。

乐观与悲观,看似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两个方面,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可能以相互转化的。

牛市期间,股市点位节节攀升,人们的乐观情绪被慢慢点燃、烧旺,在极端的时候达到疯狂,于是错误产生,收益下降、亏损、套牢,最初的乐观终于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了悲观;悲观继续发展,恐慌情绪产生、壮大、蔓延,最终把市场打到一个会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点位上去,就在大家都认为事情可能还会更糟的时候,恐惧发展到了极点,事情的转折又在不知不觉间出现。

随着牛熊市的不停转换,乐观与悲观情绪就这样交替产生、转化、运行。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世界从来就是如此。

而正因为如此,普通投资者最常犯下的心理疾病就是恐惧和贪婪。换言之,就是极度的悲观和极度的乐观。

有趣的是,牛熊市的转换总是以年记,所以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这种悲观与乐观的转换也呈现出趋势性的特征,转换也非一日一月之功——但在个体投资者那儿显然有所不同:市场中,一会儿悲观一会儿乐观的朋友,大有人在,操作上的主要表现是,一会儿空仓一会儿满仓——跟我们本章第1节开头上描述的情景一样。

所以腾腾爸常拿这些人开玩笑:一会儿空仓一会儿满仓都是不及格的态度。

 

认真分析下来,悲观和乐观、恐惧与贪婪其实都是一回事儿。比如在股市高点中盲目乐观的人,无非是想赚尽市场最后一个铜板,表面上看起来是贪婪在作怪,但换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于踏空的恐惧。再比如在股市低点中盲目悲观的人,无非是想股价低了还能再低,看似恐惧,实则也是一种贪婪的表现。

在悲观和乐观之前,我喜欢加上一个“盲目”的定语,主要原因即在于此:与冷静和理性相比,它们缺乏逻辑支撑,持有者常常是随风而动、为乐观而乐观或为悲观而悲观。

当人被某种情绪控制的时候,人往往就只剩下了情绪,而毫无理性可言。

无论悲观还是乐观、恐惧还是贪婪,这都是悲剧。

 

与乐观和悲观相对应,市场中渐渐地出现“死多头”与“死空头”两个概念。

不顾一切、一味看多,这样的人就叫死多头。不顾一切、一味看空,这样的人叫就死空头。市场上的确存在不论什么情况永远都唱多的人,也的确存在不论什么情况永远都唱空的人。有时候观察和分析一下他们,我会感觉到特好玩。这两类人看似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都表现出了惊人一致的偏执性。看问题只看一个方面,这是这两类人共同演绎悲剧。

有意思的事,死多头还常常以死多头自居,死空头也常常以死空头自居。

有此可见,人类的偏执会强烈到什么程度。

 

当然,阶段性看多的人,与阶段性看空的人,是不能称为死多或死空的。如果他们的观点事实证明与市场的发展趋向相同,对这类人,我们要高看一眼。反复证明后,或反复证伪后,我们最好把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单列出来,划入我们的“股市参照系”名录,作为正面或反面代表,以之为考,绝对美事一桩。

股灾后,腾腾爸因为坚持牛市还在的观点,被很多人看成了死多头,又因为买了几只银行股,又被看成银粉,于是死脑筋与LOW手集于一身。简直成了顽固的代名词。
殊不知我在坚持牛市的同时,一直在看空泡沫股,在长期看好的同时,一直在预防眼前的灾害,在推演未来长期N形走势的同时,一直在提醒短期波段的风险。
一个死字,埋汰掉多少心血与精魂?
线性思维,才真正配得上死脑筋的称谓!

大多数人只记得20052006年的暴涨与20072008年的暴跌,08年之后的漫漫熊途更是助长了记忆的惨痛,于是认为中国股市必然而且只会有"牛短熊长"一类模式,殊不知再更久远的过去,我们也是走过一轮横跨数年之久的慢牛市的。
不信打开年线,自己找!

据说鱼的记忆只有5秒,现在看,股民的记忆——除了对痛苦的记忆经常地复活之外——也不敢恭维。

另外,在空头和多头之间还有个滑头,滑头认为灵活机动就可左右通吃。
对这类观点一笑而过吧。
滑头的本质是投机。
世上的投机有高手,最著名的,有自杀的利弗莫尔。
更多的投机高手,还没那么著名,就已经跳楼了。

罗嗦这么多,想说什么?

乐观和悲观、恐惧和贪婪,以及死多和死空,会彻底毁掉我们的交易心理,成熟的投资者不得不防。

 

4

理想状态

 

一跌就哭,一涨就笑。这样的情绪变化,都是不及格交易心理的表现。
建议好朋友们对照检视一下自己。有这种表现的人,说明两点:若入市五年以上,说明你不适合炒股,逢高减仓,慢慢退出市场,此是上选;若是入市五年之内,说明你还需要修炼,到了五年之期,再作抉择吧!
为什么要以五年为期?
因为以中国股市历史周期规律看,五年之中差不多就能经历一轮牛市与一轮熊市了。
经历了一轮牛熊,还这种追涨杀跌的心态,的确是不及格的。

大盘上涨了,多少豪赌更低点位的人会心如刀绞呀?多少本已痛苦不堪、垂垂无望的人,又马上精神奕奕、豪情万丈呀?
恭喜你,无论是哪种人,你都是被收割的对象了!
股票不是这样玩的。
建议你还是听从腾腾爸的劝告,回到第一章,首先从"如何正确看待市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学起。先弄清股市是如何为我们赚钱的,再来思考如何买卖股票吧。
当然,有志于赌博的朋友除外。

 

那么理想的心理状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腾腾爸不才,列举出了如下几条——这些话,好多都是我在网上反复念叨过的,今番系统总结出来,再看起来,想必会别有一番风味吧:

 

1、终胜思想

 

在投资的世界,面对市场,我们必须承认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市场里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未来的确是无法预测的。所有的"绝对""一定"都是不存在的,顶多称得上是一种大慨率。因此,我们的盈利来源于规律和本质馈送给我们的概率,而非绝对或一定的判断。我们的判断只是选择某种概率而已;二是市场是有风险的。所有的交易都只有蠃或输,没有第三种可能。所有的长袖善舞都是在输赢间转动。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必须有接受两种结果的准备。这就是腾腾爸反复强调容错性和做好各种准备的原因。
承认上述事实,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件准备:
1)学会用概率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2)学会用乐观的精神来面对市场;
3)学会用赢家心态和终胜思想来对待交易。
前两点老生常谈,大家容易理解,赢家心态,道格拉斯在《交易心理分析》一书中也多有论述,不再多说。终胜的概念比较陌生,腾腾爸好为人师,愿意多嘴一二:

 

市场中,选择好的标的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选出好的标的并能坚守到底。大家都知道十几年前买万科,坚守至今会有几百倍、上千倍盈利,但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散户几无一人。原因就是既便好的标的,在从低往高走时,也是要经历许多波动、甚至许多巨幅波动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波动中因被动的恐惧或主动的投机而牺牲掉。
不要抬杆,这是事实。
咬住最后的目标,忽略其间的波动,这就是终胜。终胜需要战略上的自信、战术上的容错,更需要一颗笑对输赢的强大的内心。长期看,市场上绝大多数人都是错的。这是终胜思想的核心。正因为此,有终胜思想的人常受嘲笑、奚落,在市场99%的时间里他需要忍耐和等待。所以终胜思想的最大意义是告诉人们:不要在最后一刻放弃信仰。

赢家心态适用于世界各地各类市场,是交易者普遍适用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终胜思想,却在中国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含意:

首先,终胜思想是长期思想、困境思想,这非常适合暴涨暴跌、并常常表现出“熊短牛长”特性的中国股市。它能告诉我们在低点坚守的意义。格雷厄姆说“牛市是散户亏损的主要原因”,我们也可以反向套用一下——“熊市是散户踏空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在熊市中太过恐惧了,以至于忘记播种。

其次,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终胜思想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过去三十年我们是辉煌的,未来三十年我们依然可以充满期待。这种大国崛起背景下的资本市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巴菲特说“我庆幸出生在了美国”一样,今天的中国投资者更应该由衷地感叹一句“我庆幸出生在了中国”。以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在经济总量上重回世界老大的位置,即便不能说指日可待,至少也可以说是一件确定性很强、现在完全可以预期的事情。在此背景下,中国股市的大发展,不用怀疑,绝对会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大画卷!虽然短暂地受到股灾的挫折,但中国居民财富的大迁徙,恐怕才刚刚开始。中国资本市场的大繁荣可能才刚刚展开画卷的一角。好戏在后头。作为中国人,不可缺席——谁缺席谁将终生遗憾。

最后,终胜思想是牛熊转换规律的必然选择。牛市的结局是熊市,熊市的结局是牛市。不仅股市,在任何一家市场中,这恐怕都是一条铁律。终胜思想,反应着投资者对未来处境的清醒认识。

 

2、永远不要被短期情绪控制。

 

市场上涨或交易顺利的时候,就心花怒放、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已经掌控了市场;而当市场下跌或交易不顺时,就悲观失望、心生怨气,以为是市场背叛了自己。这种上涨即自信满满而下跌即责骂市场的行为,可能是普通投资者最易触犯、同时也是最低级的错误——套用一句网络热语——没有之一。在分析股市时,我们再三强调过,股市就一个市场,它向所有人自然地呈现着它能够呈现的信息,不偏不倚,大公无私,至于如何解读、运用这些信息,那就是你投资者个人的事情了。也就是说,赚钱是因为你,亏钱的原因也在于你。市场本身并无对错,千万不要搞错。这种转移发泄对象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暴怒暴喜,也是吞噬理性而莽撞行事的罪魁祸首。

我们必须在意识深处深植如下观念:波动是市场的天然规律,投资是一项长途跋涉,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如果这项观念得到正确的对待,我们很容易就能区分出暴怒暴喜的危害。心花怒放的含意是我们只注意到了眼前的顺境,而忽略了未来的风险;垂头丧气的含意是我们只注意到了眼前的风险,而未看到长远的机会。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短期思维。短期的战术处置不当,极有可能会危及长远的战略策划。这是非常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在心花怒放中轻率地做出加仓的决定,与在垂头丧气中轻率地做出斩仓的决定,尤其是在牛市高峰或熊市正酣时做出这样的决定,都极有可能产生“短期正确、长期错误”的恶果。追涨杀跌也因此成为菜鸟的同义词。

被短期情绪控制,是投资者的大忌。

 

不被短期情绪控制,就意味着要以未来的眼光来审视今天。

虽然我对技术分析也很重视,并没有全盘、一味地否定,但我对市场中流行的数线派怀有深深的成见:如果一味数日线、周线、月线,那么就很容易被市场的短期走势所迷惑。短期的走势形成短期的情绪,它的有效范围,也只是短期的。局囿于这种短期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很容易对长期的判断和抉择造成致命的伤害。慎重而不恐慌,可能才是正确的态度。

2015年股灾发生后,沪市大盘已经跌破3000点了,甚至跌穿所谓的“婴儿底”达到后来的“婴儿2了,市场中恐慌也随之达到了极致,各种各样的悲观言论纷纷出版。在此背景下,我一再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真想数线,就数年线。年线隐藏了无数短期的情绪,然后昭示出更多长期的信息。

回到今天的市场,我们看到最大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二元失衡。AH的失衡,低估的大烂臭与高估的中小创的失衡。当市场短期涨得太快时,我们要记住,这个市场中还有很多泡沫股原本就很高的。当短期跌势太猛时,我们也要记住,这个市场中还有很多原本就很低估的大烂臭的。前者能让我们冷静和慎重,后者能让我们乐观和勇敢。

关键,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眼光有多远,天空就有多远。关键,还是要把心胸放大一点。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过两年回头一看,也许会发现:咦,当初的3000点,原来就那么小儿科呀?

 

明天会怎样?

不知道,爱涨涨吧。

或者,爱跌跌吧。

3、低点兴奋,高点冷静。

 

2015年初,市场正处鼎沸期时,我到修车场偶遇一事:一帮人扎堆大侃股票,技术派、基本派、吹牛派等诸派代表分别宣扬各自的股市赚钱之道,谁是谁非,争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后,看门老头语出惊人,说,吵什么吵,赚钱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价低的时候买,价高的时候卖吗?一帮人听后,短暂的一愣,轰一声笑。
这位看门大爷不经意间说出了股票交易之道。当时我以惊佩的眼光审视其人,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回到家,静下心一想:不对,大爷说的虽然是真理,为什么还去看大门呢?由是,会心一笑。
真理好宣讲,不好践行。

牛市鼎沸时,单位里的午餐时分,常常被一帮股友完全占据。人人都是股神的时代,激烈的情绪碰撞总是难免。于是,我也曾多次慨然喟叹:午餐时光,是我窥探市场冷暖的一个窗口。
我知道这个窗口早晚会关闭的。
果然,这个预测在股灾发生之后被证实。
现在午餐的时候,已经很难听到有人还在那谈股票了。前些日子还有人骂股灾之惨,现在市场已稳,反而连骂的兴趣都没有了。窗口是关闭了,但关闭的窗口还是窗口。据此,我依然可以窥探到市场的风向和冷暖。无非以前热,现在冷而已。餐桌依然是我们观察市场的一个好渠道。
后来午餐,我故意引导同事谈股市。发现彼时不容我说话的股神们全部精神萎地。他们以近乎崇拜的眼光听我一人在那瞎侃。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我插不上话。现在,我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我告诉他们:市场好的时候,最是我们应该冷静的时候;而市场不好的时候,才真正是我们该兴奋的时候。这个时候沉默,就像几个月前兴奋一样,都是愚蠢的行为。
古人讲: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今人的智慧,真是不敢恭维:死人,和看门老头,谁都敢输。
这话讲得似乎有点兴灾乐祸,但对很多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事实。
市场处于高位时,应冷静、谨慎;市场处于低位时,应兴奋、疯狂。
这才是股市取胜之道,挣钱之道。
低点为什么需要兴奋?因为低点意味着你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好股。高点为什么需要冷静,因为高点意味着很多股票可能已经不值得我们长期拥有。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不弄懂个中道理,并认真地践行于操作,发财致富恐是痴人做梦。

 

我见过二十年的老股民,还处在“牛市喧腾、熊市科眠”的水平上,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一定一定要记住:高点时,是我们冷静退出的时候,不要奢望赚光市场的每一分钱;低点时,是我们兴奋深耕的时候,哪怕你已套牢、手中再无子弹,也是调仓换股的大好时机。

把头插进沙堆里,并非最好的选择。

 

4、寻找到最舒服的姿态面对市场。

 

除了明显高估或明显低估两个极端时期,市场在大多时候都是“上有逻辑、下有道理”的尴尬境地,是采取积极的策略,还是消极的策略,常常困扰着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现实中也常常有朋友询问:腾腾爸,到底是该进攻呢,还是该防守?每遇此境,我大多数的回答都是:一定要寻找到首先让你自己感到舒服的姿态来面对市场。

那么怎样才会让自己感到舒服呢?

当然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喽。

我们以前讲交易体系,告诉大家如何选股、如何估值、如何计算股息与分红、如何分散投资、如何仓位控制、如何制定计划与操作纪律,后来又讲了交易策略,如何为股市作整体定位、如何选取市场参照系、如何认识和寻找失衡并从中获利、如何认识和运用顺势而为策略,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其实都是在帮大家寻找舒服的市场姿态。

舒服是一个很感性的词,我们对感受容易做定性分析,但很难做定量分析。所以在讲仓位控制的时候,经常会有朋友问:我控制到多少点位时才合适呢?我总是告诉他: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实际上是可以测算出来的,但要是实在测算不出来,也没问题,加仓或减仓到你感觉心安就行了——能在短期波动中安枕,是最实用的一条观测标准了。

寻找到让自己感觉到舒服的姿态面对市场,需要每个人独自的个体实验——在这个话题上,我只能讲这么多了。

 

5、放弃暴富梦想,不疾而速,静水流深。

 

我们在以前的分析中反复强调,市场不鼓励暴富,尤其对长期投资者而言,一定要选择与时间为友。把欲望放低一些,影响交易心理的负面因素就会降低很多。

选择几只好股票,深耕细研,知道它,了解它,熟谙它,然后借机购入后,拥抱它,持有它,陪它一起走过风雨,走过波折。在暴涨暴跌中通过仓位管理的方法控制它。这就是成熟投资者都耳熟能详的“投资最熟悉的标的”的原则。

只要理解了投资的核心思想,我们就会明白,投资者在大多数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种阿甘的精神,并不需要多少眼花缭乱的招数。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以看起来并不快的速度,不停地奔跑。心怀梦想,坚持不懈,终达目标。
这种生活态度或者说生活方式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奔跑的阿甘往往只有一人。
成功的投资者在成功之前常常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一俟成功,他才会独享光荣。
看淡短期涨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然后,静水流深随它去。

 

恬淡的心态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的变形、失误的操作。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财富也许就会悄悄地赶过来,轻叩柴扉。

届时,记得打开门,然后拥抱它。

5

什么时候买卖股票

 

交易心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投资者用一辈子的实践去学习和体会。指望腾腾爸用一章的体量来讲深讲透,无疑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我讲了这么多,恐怕只还是入门级的。

别沮丧,我写这一章的最初目的本来就不是讲深讲透,而是为了给您灌输一种关于投资心理的基本意识:在懂得很多投资道理与取得良好的投资业绩之间,还隔着一条尤为重要、尤为宽阔的障碍——这条障碍,就是心态,或曰心理。

能明白这一条,你就拿到了一把起码的入门钥匙。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未来如何发展,那就看你自己如何努力喽。

 

股海中穿行,经常会有朋友问:什么时候买股票好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只是轻轻一问,实际上题目很大。若上升到理念的层次,这是投资的一个本原性问题,无数投资学家著书立说,探讨的不正是这个问题吗?但若以实战操作角度看,这个问题完全是菜鸟级的,堪称弱智。用不着多想就能知道标准答案:基本分析者会告诉你根据企业经营现状,在年报表现健康的时候购买;技术分析者会给你弯弯曲曲地画几条线,告诉你几条金线交叉的地方可买。

言之凿凿,笃定无疑一一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但是然并卵,一面对市场,你照样无所适从。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胸襟还是得开阔一些,眼界还是得尽量大一些,超越操作,直接从理念入手一一先树立正确的理念,至于操作,各有各悟吧。
11=2,这是老师教我们的。1只鸡蛋再加1只鸡蛋等于2只鸡蛋,这是学生自己算的。
举个例子,不知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

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交易心理,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从交易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从本章的分析中,我们能得出如下操作原则:高点需要冷静,逐步退出,而低点需要兴奋,择机播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熊市的时候买股,优于牛市的时候买股。
个中道理不用多说了吧?如果实在不清楚,请用脚姆指想想。
但就是这么一个基本常识,市场上百分之八十的人搞反。
牛市上的高谈阔论常常是愚蠢的表现,但却是大V赚粉的好时机。本该逃命,却去拼命。
熊市中市场一片惨淡时,恰是深耕细作的好时机,劝人入市的金玉良言却常被听众理解成图财害命,避之唯恐不及。
腾腾爸也算是两度穿越牛熊了吧,这等尴尬屡见不鲜,可惜了话痨先生的唾沫星子四溅。
这个话题,以前多有涉及,再说腾腾爸就成芳林嫂了。

具体到个股操作上,依据心理因素分析,买卖的原则也完全可以化简为一句话:在股价包含最悲观预期的时候买股,在股价包含最乐观预期的时候卖股。
重点谈前半句:对股票而言,悲观的预期是什么?一曰增速下降,二曰困境亏损,三曰彻底倒闭。
层层推进吧。
所以最悲观的预期是倒闭。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无脑买入吗?
非也。
至少要从这三个层次思考:一是行业会消失吗?二是企业会消失吗?三是国家会是什么态度?
如果经过思考发现企业绝无消失的可能而股价已包含倒闭的预期,那么这只股票在此股价之下,就可以就应当大胆买入。
格雷厄姆写了整整一大本《聪明的投资者》,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后人耻笑这种投资方法为"捡烟蒂",到底谁蠢谁傻呢?
可笑的是,市场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动辄给某类行业消亡某类企业倒闭的评价。
更可笑的是,市场中人常常对此深信不疑。
这与熊市不敢买股,何其相似?
我不敢说这就是一群人,但我敢说是交易心理完全相同的一类人。
还需要跟腾腾爸好好修炼。

至于后半句,一句话评述:任何时候任何股票,在包含了最乐观的预期之后,都应该卖出。
犹豫就是错误。